山西出版传媒集团
“丝绸之路”是中外关系史上永恒的主题,它是指古代世界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往来通道,当然如今“丝绸之路”已不限于区区字面,凡中外交通要道,无论运输的是瓷茶抑或书籍,皆可称丝路。为新的“全史”视域下的“丝路”重新作评估,无疑是当下亟须。杨富学教授主编的《丝路五道全史》就是这样一部书。坦率而言,其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、平铺直叙3000年来“丝绸之路”各廊道的著述。其著仍以陆上“丝绸之路”为主,同时纵笔勾勒海上丝路、西南丝路、草原丝路、东北亚丝路等五道的大轮廓,全景展现这一横贯欧亚的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画卷。这是一部80万字的巨制,虽非真正的“丝路全史”,亦差无几矣,其荟丝路五道历史文化交通于一炉,贯通3000年中外之廊道,非如前人般截然分割,是其一大优点。
此书首将东北亚“丝绸之路”包入丝路五道之中,与陆上“丝绸之路”和海上“丝绸之路”等并列,其主笔者为东北亚文化专家王禹浪教授。东北亚“丝绸之路”研究的时间范围始自上古肃慎,尤以高句丽、渤海等出自东北的政权为研究重心。这条丝路与西南丝路一样,史籍记载甚少,赖出土文物得弥补一二。
丝路五道中西南“丝绸之路”,《丝路五道全史》认为“凡经过西南地区与境外沟通的道路,无论是陆路或水道都应涵盖在其中”。这是一个“纵横交错多元立体的交通网络”。此道内容集中在第一章中的“西南‘丝绸之路’的开辟与先秦古蜀文明”和第三章“西南‘丝绸之路’的开通”中,多凭沿途出土文物以证史,论据扎实。唯其言四川本无象,遗址所见大量象牙乃他处运入则误。今在金沙遗址同时发现象臼齿和头骨,可知本土确有出产。在叙述“唐蕃古道”及“蕃尼道”中,该书则引《敦煌吐蕃历史文献》证史,强调民族文献与汉文文献的结合,正是主编杨富学治学之要领。
在此书中,杨富学教授亦贡献不少最新的研究心得,足对陈旧之说形成冲击。在第十三章探讨元代陆上“丝绸之路”的复兴时,书中重点揭示了豳王家族对敦煌及丝路的巨大贡献。蒙古豳王坚守河西,开窟造像,促成了敦煌文化复兴,功莫大焉。杨富学遍寻文献,钩沉起豳王世家失落的年表,其意义亦大矣。
《丝路五道全史》中指出,瓦剌在也先时代破哈密,并与关外诸卫联姻,哈密等关外七卫实际上处于瓦剌控制中。可知明朝实际在其初期已丧失对河西的支配权。该书明清两代分列第十五章、第十六章,其详于古而略于近之体例可知。《丝路五道全史》坚持“海陆并重”“五道俱全”之原则,于陆上丝路特书陈诚、沙哈鲁及鄂本笃之贡献。至于海上丝路则重在揭示郑和使团与西洋的宗教文化交流。
《丝路五道全史》提到的中俄通过恰克图往来贸易的“茶叶之路”,是清朝后期“丝绸之路”的一大亮点。这条道路又称“万里茶道”,乃晋商所开辟,将武夷红茶自水道运至汉口,北上经蒙古输入俄国。2014年中俄已达成关于“万里茶道”申遗的双方共识,遗憾的是书中仅略述一二,而对其整个运输历程无言及。明清海上丝路史上另有很多重要节点,诸如,被誉为“海上‘丝绸之路’上的敦煌”的中国澳门,连接两个大洋的重要贸易口岸的马尼拉以及世界闻名的“马尼拉大帆船”,这些内容在该书中散入各节分述之。